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。中共中央办公厅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。深入理解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、根据、内涵,认真研究树立和谐价值观的条件、机制、途径,是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和谐价值观的理论前提。
一、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要求
实现社会和谐,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理想。《论语》的“和为贵”,墨子的“兼相爱”,傅立叶的“和谐制度”,欧文的“新和谐”,等等,都反映了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。从唯物史观的观点看,一种价值观念能否普遍化、现实化,根本在于社会经济关系、政治关系能否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基础,在于该价值观念是否与社会的进步趋势相一致、与人民的利益诉求相符合。社会和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,有其深厚的现实根基和长期的发展需求。
社会和谐基于制度和谐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证各阶层、政党、民族和谐融洽的制度,是保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制度,是和谐价值观的制度基础。在根本政治制度中,人民当家作主,共同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,政治地位的平等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和谐。在基本政治制度中,政党关系体现了共产党领导、多党派合作,充分协商、广泛参与,民族关系体现了民族平等、民族团结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,基层群众关系体现了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,政治权利的保障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。在基本经济制度中,确定了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、保证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公有制实现形式,有利于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,相互促进,共同发展,经济利益的保障维系了社会关系的和谐。同时我们也承认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尽善尽美、成熟定型的,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利益固化的藩篱,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,影响了社会和谐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,通过制度完善、治理创新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,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和谐的认同、信心和预期。
社会和谐基于目标和谐。共同的理想信念、目标追求是一个民族万众一心、团结奋斗的价值基础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,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。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,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,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,也是凝聚社会各界、海内外同胞的最大公约数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下,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,各地区共奔全面小康,各阶层共享发展成果,求同存异、和睦共处。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,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,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,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,就能够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当前我国社会一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,一方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障碍。例如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,社会矛盾明显增多,****现象多发等。越是存在着阻碍社会和谐的因素,越是要坚定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,激发社会和谐的价值力量,强化中国梦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,用中华民族的发展愿景、共同目标来集聚人心、增强共识、化解矛盾。